想抛开忧郁焦虑?莫忘心理咨询
最近刚看一部电影叫《寻找快乐的十五种方法》,主角是一名精神科医师,每天执行心理治疗时听他的病患倾诉各种心事,他自己的情绪却愈来愈糟,有一天他决定展开一段旅程,走访世界各地寻求快乐的方法。在这趟惊奇之旅中每当他有所体悟,就会把快乐的秘方写在笔记本上。其中有两个观念值得跟读者分享。
『1.“逃避不快乐之事并非通往快乐之道。”』
情绪变化经常跟压力密切相关,有些压力源自关系,例如“我先生是不是依然爱我”,另一些压力涉及自我评价,例如“在公司、在家里我的表现是不是够好”,还有其他型态如失业及财务压力等,关心政治者的压力则常来自选举结果不如己意。如果不去了解这些压力情境的脉络,即使有遵照医嘱好好服药,情绪实在很难真的好起来。
许多罹患忧郁症或焦虑症的朋友,心中隐约知道自己的压力来源,但因为不想再次痛苦而不愿进一步思考,觉得想那些是“揭疮疤”、“伤口上洒盐”。然而,顺着压力类似于伤口的比喻,如果放任伤口不理,就可能会发炎、化脓甚至全身感染;不去了解压力情境如何形成,就很难有效因应,于是日子宛如陷入死胡同,没有出路。想要康复,就必须去接受面对真实所带来的短期痛楚。
可是,这些隐私心事很难对身边的人说出口,病患经常提及怕谈这些让伴侣更讨厌他、怕成为好友的负担等。个别心理治疗因此应蕴而生:它创造一个安全的关系,架构稳定的时空,让病患可以在当中自由联想,开放、深入地了解压力情境,并练习包容痛苦中的自己。
美国精神分析师Ralph Greenson曾说:“我们可以从客体的角度来描述情绪。病患不只是变得忧郁,而是变成了儿时被拒绝的小男孩。焦虑的病患不只是一个害怕的大人,他也是从前那个惊恐的小朋友。情绪绝不只是一个当下的经验,它也让我们再次接触儿时的身心状态。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的特色,就在于治疗师将努力和你一同思索今日与往昔的复杂连结。
『2.“快乐只是生活的副产品。”』
世人皆想离苦得乐,但追求快乐本身常常徒劳无功。反之,当我们不执着于追寻快乐,转而参与、聚焦、全心投入某种生活经验时,快乐常不预期地油然而生,因此说快乐是生活的副产品。心理治疗无法保证你一定会快乐,但肯定是你必须投注时间与精力的独特体验。
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曾谦虚地说,治疗是要“把歇斯底里症的苦难转变为一般的不快乐”。伦敦Tavistock Clinic于2015年发表的研究已证实他的观点:研究结果显示,难治型忧郁症病患(曾接受两种以上不同治疗皆无效者)接受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后,症状“完全缓解”比率不高,但随著追踪时间拉长,“部分缓解”的比率显然比对照组高(参考 )。我的临床经验的确是如此,没有速效、奇迹式的痊愈,只有点滴的修通与领悟,但时间堆叠会彰显心理治疗的价值。
在这大数据当道的网路时代,有些人的主体性与个别性却在精神疾病标签下日渐消融、衰颓终至模糊。我们可以将心理治疗视为每位案主个别性的守护者,也是一趟探索内在世界的冒险之旅,只不过你不是只身前往,而是有专业治疗师的陪伴与协助。如果你已踏上心理治疗的旅程,祝你旅途平安,打开心内门窗,带着信心向前走。
<本专栏反映专家意见,不代表本社立场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