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有的人一讲话,大家都想听· 有的人讲话,让我们觉得不自在、煎熬; · 有的人讲话,我们会觉得想听下去。 为什么会这样呢? 我们来做一个测试: 如果有名十五岁的少女,说自己现在好想结婚,你会对她说什么? 请看着这个问题好好思考一下,如果是你,会对少女说什么? (结果在后面公布) 假如我们可以把每一个人说出来的话语看成一本书,我们会看到一本本厚薄不一的“书”。 “言语之书”薄的人,想到什么说什么;”言语之书“厚的人,则会先考虑周全才会开口说。 换个角度来看,一个人讲出来的话,是会反映出ta的“言语之书”的厚度。 (一)讲话空洞无物的人,“言语之书”薄且浅。 他们内心焦躁不安,没有多余的空间容纳丰富的世界,常用简单的“非黑即白”思维来区分事物;也因此他们的“言语之书”是密密麻麻的“真理”,而鲜有空白处。 面对无法理解的状况或常识上无法接受的事件,常让他们无所适从,倍感煎熬。 他们不想,或者说是不能去静下心来听别人把话说完,去理解别人。 他们喜欢用“你错了”、“听我说”这样的话语打断或否认别人的发言,用“大家都这样认为”、“专家说”这样的言语来包装自己的空洞的观点。 如在面对十五岁少女想结婚的这个问题,他们常说的话是,“才十五岁结什么婚?一定是脑子有问题”。 从某种意义来说,他们说话不是为了沟通,而是为了让别人看见ta在说话。 (二)常引人入胜的人,“言语之书”厚且有深度。 他们内心平静而稳定,深知世界的丰富多彩,对这个世界充满热情与好奇心,喜欢去体验每一个当下;在他们的“言语之书”里面常常留有许多的空白。 面对无法理解的状况或常识上无法接受的事件,他们不执着于传统观念,而是先装入“书里”的空白之处,再去理解来龙去脉。 因此,他们既不轻易下判断,也不执着于“对错”立场,他们更倾向于去挖掘别人话语背后隐藏的想法、情感、情境等信息。 他们喜欢用“然后呢”、“你的想法呢?”、“原来如此”这样的话语鼓励别人把话说完;他们喜欢通过讲故事、打比方、幽默等方式来传达观点。 如在面对十五岁少女想结婚的这个问题,他们常常的反应是: “之前这位少女发生过什么吗?”例如这名少女已经时日无多,或是无亲无故地独活在这世上,甚至是生活在早婚文化圈里呢?有这样的想法还是可以理解的。 我觉得,在我们提出忠告前,应该先和少女谈谈,对她的处境、情感和心态有所了解才对。 以上。 没有人天生就拥有一本很厚的“言语之书”,而是都有着从薄到厚的一个过程。 但要完成这个过程,意味着你需要给你的“言语之书”留有空白,用你的好奇心、包容心去随时添加以及继续留白。 |
预约咨询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