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了解自己的真面目——“我是谁” 二维码
作者:习安心理 “我是谁”原本是个哲学问题,如今被网友戏称为“灵魂三问”之首,用来表达自己处于一个很懵的状态。 然而,了解我是谁,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,老子都说过:“自知者明”。 实际上,我们对“我”这个概念是不断发展的。 刚出生的时候,婴儿时期的我们是没有“我”这个概念的; 直到18个月大小,我们才开始意识到镜子里的那个小人是自己,但如果戴上帽子或其他装饰物,就很有可能认不出自己了。 而对于儿童来说,对“我”的认识是根据一些具体的,清晰的界限以及易于观察的特征,如年龄、性别、嗜好,外表等。 因此,当你邀请儿童对自己进行介绍时,ta们通常会告诉你:“我几岁了,是男/女孩,喜欢吃...“ 然而,对于成人来说,”我“这个概念已经变得更加复杂和微妙,更多时候会强调心理状态、他人评价、社会角色。 例如,邀请一个成年人介绍自己,通常ta会这样说:“我是一个内向/外向的人,直性子/喜欢思考,大家都觉得我是...,我现在从事...” 然而,在很多时候,这样对“我”的认识是很不够的,更多的人经常有这样的疑惑:“我觉得我总是在演...,我觉得自己活得很不像自己。” 觉得自己活得很不像自己,意味着有一个“真我”,我们根据这个“真我”的概念,来对自己现在的言行进行评价和比较。 但如果,邀请人们把这个“真我”来进行描述的话,很少人能够说出来。 其实我们可以通过一种名为“思想实验”的技巧来认知真实的“我”。 例如,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内向或讨厌提高音量说话的人,你可能会认为在开会时或多人聚会中保持沉默,少说话是很自然的,这符合内心的“真我”——不想或不愿引起他人的关注。 但是,想象一下,你和你5岁的儿子或侄子一起走在繁华的城市里; 他挣脱了你的束缚,转身跑向马路,而周围都是行驶中的车辆。 在那一刻,有两个选择: 第一,你会对自己说:“我是一个内向的人,我不喜欢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,吸引各种关注;我不能提高我的声音!“ 第二,你会用你最大的声音去吼叫:“不要乱跑!给我回来!” 哪一种选择,你会觉得自己是在做自己,或更能让你意识到是“我”才会做出的选择? 通过这样的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,我们会发现:当我们的行为受到我们深切关心的事物的激励时,我们对自己感觉更真实,即使这种行为与我们的个性相反。 因此,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,当谈到“我是谁”这个问题时,意图比个性更能揭示“我”是谁。 |
预约咨询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