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与心理学:直男直女是怎么养成的 二维码
当我们想向一个人倾诉我们的烦恼,对方却毫不在意我们的感受,上来就是大讲道理,告诉我们“其实你该怎么做”,“我分析给你听”。 我们倾向于把这样的人吐槽为“太直了,”称呼其为”直男“、”直女“,会觉得 生活中的“直男/直女”其实不少,常见的比如: 1. 朋友:“我刚刚被领导骂了,好难过。” 直男/女:“不值得难过,我告诉你,很多人被领导骂,是基于五个原因...” 2. 小孩:“呜呜,刚刚我被打了。” 直父/直母:“我告诉你,遇到这种情况,你要1234....” 小孩:“但是我还是好害怕啊...” 直父/直母:“哭有什么用,哭就能让别人不打你吗,要哭就自己回房间哭去。” 以上。 “太直”的人有这样的共同点:喜欢讲道理,并认为情绪是毫无意义的。 跟太直的人讲话,你会发现对方一直在讲道理,会发现对方的每一句话咋听起来都没有问题,但是你就是觉得很心塞、堵得慌,感觉跟对方倾诉,还不如不说。 这是因为,大多数人在倾诉烦恼时,其实是基于情感的需求,是想要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。 试想一下,当一个两三岁的小孩被蜜蜂吓得哇哇大哭的时候,讲道理能起到什么作用呢?真正能安抚孩子的,是抱着孩子,给予其足够的保护。 事实上也是如此,有调查显示,当人们感到不安时,“讲道理解决问题”式的回应几乎很少得到好评。 那么,问题来了,“直男直女”们究竟是怎么被养成的呢? 大多数“直男直女”,在成长经历中,被曾被贴上“太敏感”的标签(例如你怎么总是哭哭啼啼),以及被严苛要求“要乐观”,“不许难过”。 然而,当人类还很年幼的时候,只会拉屎、要吃要睡,以情绪的起伏来表达自身的需求; 尤其是情绪掌控方面,绝大多数人直到16岁都未必在这方面发育成熟——但如果给ta时间、耐心和足够的支持,ta会慢慢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的。 说一个孩子敏感、情绪不稳定,就像谴责一个婴儿弄脏了ta的尿布。 然而,不幸的是,早期的负面评价会深入孩子们的内心,并会对他们的感受造成终生的伤害。 例如,这个人可能会一直陷入羞耻感中,对于流露出“脆弱”的情感感到恐惧。 一旦我们认定情绪是羞耻的,自己必须是个乐观或正向的人,我们便陷入了一个既定框架中,亦即不允许自己拥有负面情绪,试图用各种方式去对抗“脆弱”的情感。 直男直女们,便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通过讲道理、只分析事情的方式,来將情绪完全隔离,以达到缓解负面情绪目标的一群人。 以上,就是直男直女形成的基本的一个过程了。 如果你很直,想要改善这方面,可以关注我们阅读更多有关情感的文章,或直接联系我们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。 声明:此篇为深圳市习安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原创文章,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:https://www.shinexl.com/h-nd-2225.html
|
预约咨询
|